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

《舌尖上的外交》閱讀筆記

作者:黑岩比佐子
譯者:陳心慧
出版社:遠足文化

從黑船來航到日俄戰爭,從鹿鳴館到帝國飯店,

從培理、尼古拉皇太子到明治天皇與伊藤博文,

一起起震撼東洋的大事件,一場場令人傷透腦筋的饗宴,

鎖國兩百年的日本,究竟如何打開大門體驗「美食外交」?



日本開國後的美食外交與衝擊

於1853年,馬修.培理的黑船來到日本的海外,將美國總統的國書交給德川幕府,並在隔年簽訂不平等的《日美親善條約》讓日本打破鎖國政策的時候,雙方也展開了一場美食交流。

根據培理日記中記載了當時參與日本宴會所吃到的本膳料理的感想,以及在波瓦坦號上款待日本代表的情形。對於吃過琉球料理的培理來說,重視視覺觀感的本膳料理,味道大多是清淡的魚類料理,實在無法滿足喜吃肉重口味賓客的食慾。之後,培理在波瓦坦號上設宴招待日本代表時,準備了不少獸類料理和酒類,讓日本人備感吃驚,雙方吃到開心地一起唱歌跳舞。

開國之後,明治天皇和支持開國的有志之士們開始學習西方的各種知識,尤其是西式餐點和禮儀,讓日本能夠迅速與國外交流。

 

從美食角度看日本歷史

積極西化的日本,為了要與西方各國列強對等,做了許多的努力,如建立鹿鳴館、帝國大飯店;從中日戰爭簽訂《馬關條約》到日俄戰爭,在教課書中學習過的歷史,搭配那些飲食相關的小故事就像調味料似的,增加了歷史事件的趣味。

書中提到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,在日俄戰爭後日本帶回了約七萬多的俘虜,在收容所中的伙食有分將校和下士官,一日三餐的菜單中大多有麵包(附奶油)、紅茶(附砂糖),不定期的炸物和湯品,依照當時的年代來看都是很不錯餐點,而且還能就近去泡溫泉療傷,買點心啤酒之類的,不過這樣的待遇僅限將校官階的俘虜。而外國記者可以視察採訪收容所,日本政府這麼做就是為了要在國際上有著良好印象的宣傳效果。

 

明治維新偉人們的那些小趣事

薩道義、明治天皇、伊藤博文...聽過或者沒聽過的明治時代人物,在本書中能讀到不少關於他們和吃食相關方面的趣事,像是伊藤博文很喜歡河豚料理,簽署《馬關條約》的地點就因此選在有美味河豚料理的春帆樓,而伊藤博文在被暗殺前的最後一餐,吃的是河豚鍋。

對於喜歡日本史的人,將這本書當作有趣的小讀物是挺不錯的。

 


小筆記

薩道義(Ernest Mason Satow,1843~1929)

喜愛日本的英國外交官,日本名為佐藤愛之助,於18621883年、18951900年在英國駐日大使館當通譯,期間將自己所見所聞寫成了《明治維新親歷記》。

 

大倉喜八郎(1837~1928)

明治、大正年間的「狂人」創業家,大倉財閥的創立者,東京經濟大學前身大倉商業學校的創辦人,創立日本第一間私人美術館大倉集古館。聽聞了井上馨興建飯店的構想後與澀則榮一一同建立了帝國飯店。

因曾靠戰爭發財,被人批評為「死亡商人」、「戰爭男爵」。

 

西園寺公望(1849~1940)

明治時期的政治元老,因喜愛中國陶淵明而自取號陶庵。出身清華家,原為德大寺家的次子,後過繼給西園寺家,但養父母早逝,不到十歲就成了西園寺家主。曾到法國留學十年,期間兼職的錢幾乎都花在餐飲上,本身味覺極為敏銳,對吃極為講究,。

天皇的御廚秋山德藏對他的味覺敏銳度感到欽佩,曾在《味》一書中提到:「從沒看過像他那麼懂吃的人。」
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